浙教版《科学》七年级下 1.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案 -pg电子娱乐平台

2010-10-20上传
暂无简介
文档格式:
.doc
文档大小:
26.0k
文档页数:
3
顶 /踩数:
收藏人数:
4
评论次数:
文档热度:
文档分类:
待分类
系统标签:
教学目标:知识目标:1.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发生。2.知道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物质,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.3.记住声音在空气(15)中的传播速度。4.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、测量距离。过程与方法:1.学生亲自动手,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。2.通过实验了解,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。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,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、热爱祖国的教育。(二)教具两支同频率的音叉和共鸣箱、铁架台、白色泡沫塑料球、鼓、闹钟、抽气机、钟罩学生用:橡皮筋(两人一根)、土电话(学生课前自制)。(三)教学过程一、新课引入学生手放在喉咙处,发声。问学生的手有何感觉?学生回答。现在知道:声音是怎样发生的?声音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?(不要求学生回答。板书课题)二、进行新课1.声音是怎样发生的(1)敲响音叉,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泡沫塑料球弹开,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。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。再敲响音叉,并用手捏住叉股,观察泡沫塑料球还会不会被叉股弹开,听一听还有没有声音。引导学生观察,音叉不振动时,没有声音。(2)学生实验:两人一组,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,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,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,然后两人交换。小结:归纳以上实验,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“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”(教师板书)。(4)验证演示并激发兴趣:用彩色纸做成高约10厘米的纸人,放在少先队队鼓上,敲响队鼓,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,尤如少女翩翩起舞。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,鼓皮振动,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。用手按住鼓皮,鼓皮停止振动,纸人停止跳动,声音也没有了。2.声音靠物质传播(1)演示:,右边音叉被敲响,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将泡沫塑料球弹起。启发学生说出左边音叉的发声是靠空气传播的。引导学生说出“空气能传播声音”(教师板书)。简单说明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产生声波,传动耳朵,引起耳膜振动,产生听觉。(2)演示;在音叉柄上套一圆木塞,敲击音叉,请同学们注意听声音。再敲击一次音叉,将带有圆木塞的音叉柄放入量筒内的水中,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。表明“液体也能传播声音”(教师板书)。举例,渔民利用液体能传播声音,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,将鱼诱入鱼网。。(3)学生实验:两人一组,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,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,耳朵可清晰地听见敲桌声,然后两人互换。请同学们拿出自制的“土电话”,小声通话,也可清晰听见对方说话的声音,表明“固体也能传播声音”(教师板书)。小结:根据以上实验总结出:气体、液体、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。同时指出:“真空不能传声。”这些传播声音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(教师板书)3.声音的传播速度请同学们读课文中“一些物质中的声速(米/秒)”,说出空气(15)、蒸馏水、铁、钢中的声速。认识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,其次是液体,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(板书: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,声音在空气中(15)的传播速度是340米/秒),并要求学生记住这个速度。4.回声(1)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。例如,离高层建筑一定距离喊话,在高墙或山崖间喊话都听到回声。同学们在旅游或在野外活动时,可试一试。(2)讲述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,有时又听不见呢?听不见回声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离障碍物太近,声音反射回来的时间太短,我们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。从发出声音到能听见回声的时间间隔在0.1秒以上,我们才能听见回声。(4)看图片了解:小结:回声可以加强原声,可以测量距离(教师板书)。简介我国的回音壁、三音石!(扩展知识,激发兴趣,进行爱国主义教育。)三、归纳本课内容,巩固所学知识1.学生归纳总结(1)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发生,振动停止,发声也停止。(2)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物质。固体物质传声最快,液体次之,气体物质传声最慢。真空不能传声。记住声音在空气(15)的传播速度是340(3)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,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。2.课堂讨论为何夏天雷响过,轰隆声不决与耳四、布置作业。1.作业本。2。调查声音污染情况!

君,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~~

相关文档

网站地图